一、村落历史
(一)建村历史
村庄历史:
大石桥村位于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镇驻地东北部,相距约3公里,村庄北临东坞村、西坞村,东临安驾庄镇。孙伯镇旧时属泰安县西南乡,抗战时期属泰西县,1949年6月后划归肥城。南邻大汶河,西邻千年古刹岱阳观。岱阳观据考始建于唐朝,兴盛于明清,南面是泰东路故道,此道是泰山西南古御道,东至泰山,西至东平、梁山、开封、洛阳,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泰山行宫是皇帝东行登泰山封禅临时驻跸之所。
大石桥村建筑材料以砖混为主,建设年代主要为80年代-2000年建筑,早期建筑以石砌为主,另有部分土坯建筑。屋顶形式以坡屋顶、平屋顶、囤顶为主。建筑层数多以一层为主,沿岱阳观路新建部分二层建筑。村内有部分老宅现状空置缺乏维护,部分已经成为危房,特别是位于村庄西北及东北部的部分建筑已坍塌只剩院墙。岱阳观路为村庄主要对外通道,两侧建有绿化带,村庄道路沿主路向外呈鱼骨状自由延伸,路面均已实现硬化。
(二)建制沿革:
据《史记》记载,鲁国为防齐国侵犯,经常派重兵在此据守,故称“护鲁山口”。据传说,大石桥村原名朝阳庄,泰山东路故道途径与此,乃泰山西南古御道,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
隋唐时期,由香客捐钱修建石桥,初建时只能行人;隋唐时期修筑岱阳观,乃泰山行宫,是皇帝东行登泰山封禅临时驻跸之所,行宫前有龙井。村庄位于泰山西南古御道上,
北宋时期,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对石桥进行了重修,这次大修初具规模,能过皇帝坐的御车。村庄也成为御道文化的鉴证,古御道也是这一历史的承载者,而大石桥也是古御道的重要地标。
清朝康熙年间重修石桥,安装护栏,沟通往来交通。
清咸丰年间,许氏迁此建村,重修石桥,作为大石桥村重要的交通节点,故名为大石桥村,村名延续至今。
(二)主要历史人物
许梅村:为肥城市最早一期党员,自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后任新疆自治区邮电局局长,其家族为泰西一带的名门望族。
许荣长:肥城市孙伯镇大石桥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班长,在四平战斗中壮烈牺牲,1958年12月追认烈士。
姬刚:肥城市孙伯镇大石桥村人,最早一期党员,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委派其担任贵州省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路途中遭特务谋杀。
(三)重要历史事件
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自鲁庄公十年(前684年)始,至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止,在204年间,齐鲁两国互相征战22次之多。当时,鲁国为防齐国侵犯,经常派重兵在此据守,故称“护鲁山口”。
据传说,大石桥村原名朝阳庄,泰山东路故道途径与此,乃泰山西南古御道,东至泰山,西至东平、梁山、开封、洛阳,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
隋唐时期,由香客捐钱修建石桥,初建时只能行人;隋唐时期修筑岱阳观,乃泰山行宫,是皇帝东行登泰山封禅临时驻跸之所,行宫前有龙井。
岱阳观又名“泰山行宫”,民间俗称“碧霞元君祠”、“奶奶庙”,位于孙伯镇大石桥村西约300米的护鲁山口处。行宫呈六角梅花型,三进三出的城堡式建筑风格,山东省独有。建于唐,兴盛于明清,依山而建,部分毁于文革,前面是泰东路故道,此道是泰山西南古御道,东至泰山,西至东平、梁山、开封、洛阳,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泰山行宫是皇帝东行登泰山封禅临时驻跸之所。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村庄位于泰山西南古御道上,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又对石桥进行了重修,这次大修初具规模,能过皇帝坐的御车。村庄也成为御道文化的鉴证,古御道也是这一历史的承载者,而大石桥也是古御道的重要地标。
清朝年间,重修石桥,延续至今,一直作为大石桥村重要的交通节点。近年来,出于对石桥的保护和村内交通需要,在石桥南侧修筑一座大桥,大石桥村民自愿捐款,对石桥进行保护性维修,完善保护了这座久经沧桑的古桥。
二、环境格局
村落选址
大石桥村属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部、北部山峦起伏连绵,东南部、西部为丘陵地区,南部为平原。大石桥村四面环山,村庄坐落于山间平原地带,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河流流向自北向南。村居选址依山而就,便于营建。村居形态受山体限制,东西狭长。村庄以岱阳观路为主要对外通道,
大石桥村内较好的保存了自民国至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见证着大石桥村历史的繁衍兴衰。建筑以石、土坯、青砖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合院为居家特点,组成了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风貌。村居与周边山体之间视线通透,山水格局基本完整。大石桥村自然环境优良,村庄被山体和农田环抱,村庄位于山体之间的狭长地带,形成“山-水-林-田-村”的整体系统。村庄道路沿主路向外呈鱼骨状形成村庄主要街巷格局。
村落格局
大石桥村山水兼具,“三面环山,一水中流”,村中央水流自北向南穿过,汇入小汇河,最终汇入大汶河。符合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
大石桥村自然环境优良,村庄被山体和农田环抱,村庄位于山体之间的狭长地带,被一条横沟穿村而过, 雨季清泉不断,林木茂盛。村庄东侧为南立山、北立山,西侧为护鲁山,南侧为玉女山,北侧有文明山,成为村庄山体背景环境,形成“山-水-林-田-村”的整体系统。
村居选址依山而就,便于营建。村庄选址于进入护鲁山口后,山体之间地势较高、地形开阔平坦的位置。村居形态受山体限制,东西狭长。受村庄周边山体形态限制,平行于等高线布置,村庄位于山间狭长地带,村庄呈现出东西狭长的形态,沿岱阳观路向两侧延伸。村居傍水而居,村庄布局一分为二。村民生活依靠中央横沟从上游带来的水,横沟也将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造成割裂,通过架桥沟通两侧交通。
三、风光古迹
风景名胜
(1)大石桥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说,大石桥村原名朝阳庄,石桥是隋唐时由香客捐钱修建,当时,深沟阻挡了人民的出行,初建时只能行人。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又对石桥进行了重修,这次大修初具规模,能过皇帝坐的御车。第三次康熙年间重修后延续至今,安装了护栏,1974年,御道向北改道,古桥负担有所减轻,一直到2009年才正式在石桥的南边重修了一座大桥,进一步减轻大石桥的运输压力。老石桥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才停歇下来,2015年,大石桥村村民自愿捐款,又一次对大石桥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完美保护了这座久经沧桑的古桥。桥体为石砌单孔拱桥,桥体高大,长约20米,宽约7米,高近10米,远看颇为壮观。
(2)古御道遗址
岱阳观南侧是是泰山西南古御道,东西走向,东至泰山,西至东平、梁山、开封、洛阳,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据说,“接驾山”、“栾驾山”、“护驾院”、“安驾庄”命名都与宋真宗到泰山封禅,路过此地有关。古御道也是这一历史的承载者,而大石桥也是古御道的重要地标。
历史环境要素
(1)建筑石刻
(2)古井
(3)护鲁山口
(4)岱阳观(护鲁山泰山行宫)
(5)石头房子
(6)备战粮仓
(7)古槐树
(8)屋檐
(9)石碾
四、民俗文化
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民间习俗等,村民参与积极性高,传统生活气氛浓厚,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且贴近村民日常生活,代表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人文内涵丰富。
(1)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石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岱阳观庙会,为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观内碑文和《泰安县志》记载,岱阳观庙会每年阴历的四月初八举行,四方商贾云集,八方香客朝圣,时间为六至八天。民间有“南京的店,北京的蓬,不如在岱阳观上停一停”,可见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史料载此庙会兴起于唐,兴盛于明清,解放后曾一度荒废,庙宇被毁,神像被推,庙会自然也就无法举行。2001年,修复庙宇,成功举办第一届岱阳观庙会。民间有“南京的店,北京的蓬,不如在岱阳观上停一停”,可见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随着时间推移,庙会内容不断丰富。古老的红墙碧瓦、苍松翠柏、殿堂之间,逐渐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迥异的地方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场景,形成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庙会除举办大型祭祀活动外,还有杂耍、大戏等活动。主要民间活动有舞狮、舞龙、高跷、秧歌,抬赃官、顶大伞、打花棍等。杂耍有套圈、弹溜弹、杂技、手指画、打气枪、吹糖人等;小吃主要是蒸煎包、炸丸子、胡辣汤、炸油条、拉面、豆腐丝、白汤等。
(2)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传说
传统手工艺
青石干茬缝砌墙技艺:石材大致分为毛石、片石与块石,:石料下层不做铺设灰层,后延需薄层片石垫稳 ;片石干垒,即以石片干砌,是以不灌浆为主的建造方式。片石干垒且直接裸露在外,仅在石片间隔较大处用黄泥填充。
民俗活动
大石桥村有青石干茬缝砌墙技艺,“抬脏官”、“罐子灯”、“高跷”、“拐子”等民俗活动,一般在庙会、传统节日及庆祝活动进行表演。
罐子灯
抬脏官
高跷、拐子
传说
古御道:岱阳观南侧是是泰山西南古御道,东西走向,东至泰山,西至东平、梁山、开封、洛阳,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传说“接驾山”、“栾驾山”、“护驾院”、“安驾庄”命名都与宋真宗到泰山封禅,路过此地有关。古御道也是这一历史的承载者,而大石桥也是古御道的重要地标。
江米泉:江米泉位于文明山的南边,原名叫山泉,传说此泉不大,而泉水甘甜。大旱数日,而它的水源流畅,救活过数名百姓。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靠此泉的水生活度日。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和日军在金斗峪开战,经过一天的激烈斗争,我军伤亡惨重,但占领了制高点,把日军压在了山下,但我军也弹尽粮绝。如果日军攻山,我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我军逐渐失去了信心。没想到,奇迹出现了,兵士们亲眼看见一位老奶奶,领着男女老少十几个人,灌了山泉的水,肩挑人向着我军走来,更为神奇的是,泉水变成了热气腾腾的江米粥,帮助我军战争胜利。从此,山泉被人们改为江米泉,大家丰衣足食后,江米泉水不光是甘甜,还清澈透明。
文昌阁:文昌阁位于文明山下,传说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为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而设。文昌阁除祭祀外还成了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文昌阁结构全由石头构成,分为前庭后院。前院的房屋内是掌管文运功名之神,后院的房屋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例如:历史名人许梅村、姬刚、许荣长、姬灵,经常在文昌阁聚会,探讨国家命运,从此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和解放战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美食特产
年糕
煎包、馓子
劈柴炖鸡
金丝绞瓜
六、旅游导览
入村路线:大石桥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孙伯镇镇驻地东北侧,距泰安市50公里。地处肥城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722401°与北纬35.961311°。乘车路线为:
①泰安火车站-泰安汽车站-大石桥村(行车时间1小时10分钟)
②泰安火车站-肥城汽车站-K18公交车(行车时间1小时30分钟)
进入大石桥村西口:
进入大石桥村东口:
村内导览:
大石桥村加强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铺成水泥路。安装路灯20余盏,村内设置了公路站、健身文化广场,完成了道路硬化及绿化美化的新农村建设。
村内游览路线:
岱阳观——村西村标——文化广场——东西大街——大石桥——备战粮仓——村东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