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东平县 银山镇腊山村

银山镇腊山村

一、村庄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腊山村位于山东省中西部,东平县银山镇政府驻地东南 3.5 公里,东临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及卧牛山,南邻腊山,与斑鸠店镇接壤,处于腊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腊山村距离泰安市约 85 公里距离聊城市约 50公里距离济宁市约80 公里,距离济南市约 100 公里,距离菏泽市约 100 公里,处于多个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地区。

另外,腊山村距青兰高速、董梁高速聚在 20 公里左右,北距平阴出入口约25公里,西距G220约3.5 公里,区域交通相对便捷。

2.地形地貌

东平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地区,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属大汶河冲积平原;洼地主要分布在东平湖区,该区西边是黄河,东边是东平湖滞洪区,属黄河冲积平原。

腊山村位于东平县西部,东平湖西岸,南侧紧邻腊山,北侧为湿地,处于东平湖洼地。

3.气候条件

腊山村位于东平县银山镇,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春季,冷暖气团对峙,进退不定,骤冷骤热,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夏季,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涝灾;秋季受大陆气团影响,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压高,温度低,气候干燥。

4.河流水系

腊山村村域内水系主要为村内的自然季节性水沟。夏季雨水丰沛时,自然水沟内水源充足,冬季甘旱少雨时,水沟干涸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概况

腊山村分东、西腊山两个行政村,东腊山305户,1165人;西腊山760户,3296人。

2.经济概况

东腊山村共有耕地面积 850 亩,西腊山耕地2120亩,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种植作为主要为小麦玉米、大豆、大蒜。

3.旅游资源

腊山村紧邻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曾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之一,其主峰海拔 258.4 米,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之称。加之它与东平湖山水相依,天光照水,碧波浩渺,百扬帆,美不胜收,构成独特的游览风景区。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另外,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祥龙观、泰山行宫、古乐台、邱祖阁、孔子二十四孝堂、跑马泉、老虎洞、药王庙等大批旅游景点。

二、村落特征

(一)村落建现状

腊山村依山而建、滨水而居、肌理自然,村居与自然风貌和谐统一,表现出绿水青山随形就势,“山水林田居”和谐自然山居特征。村内地形地貌丰富多变,东、南、西三面为卧牛山、腊山山体,自然风光秀丽;北侧为湿地景观,水系富集;村内林地较多,与山体和谐统一;紧邻村庄四周多为农田;山村空间格局保存完好,传统民居留存较多,民居多为砖混房子,部分石头、土坯房子,采自周边山体而建,与山体风貌协调,融于群山之间,山水林田居和谐自然。因位于山坳处,村居建设布局灵活,自由不失规整,山居风貌特征明显,整体呈沿山脚东西延伸之势,村庄主要街道与周围山体形成对景,将村庄划分为不同片区,中心街西南为传统风貌区,中心街东侧及西北侧为传统现代相融合风貌区。

(二)村庄整体风貌

腊山村民居建筑保存了从二十世纪初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本土建筑风貌。腊山村民居院落为典型的北方合院形式,包含多种类型,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房屋布局依山就势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主房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为厢房。早期的建筑材料以土坯、石材、青砖为主。建筑层数以一层为主,少数建筑为两层。村内部分建筑经过修缮,保持了传统历史风貌。村内建筑以青灰色系为主。

(三)物状特征

1.历史文化名村建筑物概况

腊山村的院落以北方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居多,正房即北屋一般建三到五开间,左右各建东西厢房二到三间,门楼位于院落的东南角,西南角处设置早厕。院落使用石板块铺地,或为泥土地。村内传统房屋建筑特点大多以土坏、石块或青砖砌筑墙体,房屋顶部用木架梁。

2.建筑建设年代

腊山村现存最早民居建于 1907 年,多数民居建于2000 年之后,占比约80%。腊山村现存最老的建筑建于1907年;建于1956-1970 年间的 25 栋,占比 2.10%;建于 1971-1980 年间的40栋占比3.36%。

3.建筑风貌和质量

腊山村传统建筑以土、石、青砖为主,建筑色彩主要为灰色,色调统一柔和,新建建筑多为砖混建筑。村内的建筑质量分为建筑质量一般、建筑质量中等、建筑质量较好和坍塌建筑四类。腊山村多数建筑质量较好。

二、村落历史价值与特色

(一)历史沿革与村落演变

1.腊山由来

腊山之名始于夏禹王时期,传说大禹治水来到中原一带,见河道为峰峦所阻,便命神牛拉山置于东海之畔,名曰:“拉山”。神牛拉山至古大野泽时(演变为今东平湖),误以为来到东海,遂兴尽而卧,神牛卧化为石,成为“卧牛山”而“拉山”则耸立湖畔,横空出世,碧如青螺。金元之际,丘处机在腊月举行封禅祭祀,改称腊山。明洪武年间,王姓迁此建村,名腊山村。一九五六年分为两村,按方位取名为东、西腊山村。

2.村庄格局演变

明洪武年间,王姓迁腊山脚下建村,名腊山村。建村之处,村庄选址于山坳处,村居建设布局灵活,自由不失规整,整体呈沿山脚东西延伸之势,清朝时期村庄规模逐步发展,村庄向北、向东有所延伸,清末至民国时期村庄进一步向东扩张,建国以后,随着银牛路道路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村庄发展与周边交通及资源相联结,逐步向北向东扩展。

(二)村落价值特色

1.价值特色一:依山而建、滨水而居,古代选址营建的典范

腊山村的山水格局和整体环境特色价值突出,体现了我国古代村落选址、择地而居的传统形制,是研究村庄环境学、生态学的重要样本。古村山水格局十分清晰,具有突出的整体性价值。

腊山村的选址得天独厚,村庄依山而建、滨水而居、肌理自然,表现出绿水青山随形就势,“山水林田居”和谐自然山居特征。村内地形地貌丰富多变东、南、西三面为卧牛山、腊山山体,自然风光秀丽;北侧为湿地景观,水系富集。符合典型的“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的选址理论。

腊山村选址凸显古代择地而居的文化内涵,村庄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构思巧妙,经历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2.价值特色二:六百余年建村历史,两千余年文化积淀,道教文化厚重

腊山村明洪武年间建村,至今约有 650 年建村历史,村庄所依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两千余年道教文化积淀,对村庄影响深刻。腊山早在西汉末年即道教兴起,经唐而盛,即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由道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所创的腊山道教音乐于 2008 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山道教音乐最初主要是在道观传道诵经时演奏,发展到后来,民间婚丧嫁娶也请道教乐队演奏,腊山道教音乐已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种艺术形式。另外,腊山所存祥龙观、腊山古建筑群于 1992 年被列为泰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腊山道教音乐,其于 2008 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山道教音乐初时由道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所创,他把腊山道乐和“十方经韵”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曲谱繁多的道乐体系。他的弟子龙门派祥龙观第 10代住持杨清荣,在此修建了古乐台,发展了道教音乐,他创作的道教乐曲流传至今。其中腊山“梧桐大管子”是腊山道教音乐颇负盛名的管乐器。

祥龙观,又名三清宫,于 1992 年被列为泰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南北长26.4 米,东西宽 18.45 米,总面积 487.08 平方米。北为老君堂,西为丘祖阁三清宫,东为藏经楼,南为道士膳房。道院有南北二项门,两旁有雌、雄二石狮守护。北门前擎天古柏、盘绕老滕。老君堂始建于唐代,内彩塑老子坐像,双目平视,两耳垂肩,长髻飘洒胸前,和蔼可亲。今老君堂内还有一巨幅壁画,云气缭绕,人物生动,庄严肃穆。

腊山古建筑群,于 1992 年与祥龙观一起被列为泰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碧霞元君祠,俗称“奶奶庙”,又叫“泰山行宫”。传始建于唐代,明崇祯六年(1633 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曾两次重修。内祀碧霞元君神像,左右配祀彩塑金童玉女、送子娘娘塑像。传说碧霞元君神通广大,妇女生子,保佑儿童,农耕、经商、旅行、婚姻、疗病等,有求必应。祠前护栏处镶嵌有一块画像石,名为“麒麟送子”,为汉代遗物,其图案描绘简洁,雕刻刀法流畅。

古乐台系一座平地石基起台的硬山式建筑物。创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据碑文记载,乐台为腊山祥龙观全真龙门派十世祖、著名道教音乐家杨清荣所建。杨清荣擅长音律,常自谱曲,率众演奏。杨清荣倡导了腊山清明节庙会。庙会期间,道士登台献艺,成为传统。玉皇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清代曾两度重修。玉皇殿墙体为全石结构,殿顶为传统木架结构,斗拱交错,檐下木橡彩绘华丽。殿前古柏高耸,碑石林立。殿内有彩塑玉皇大帝像,两边对列配祀金童玉女四大天师塑像。每年正月初九举行盛大的玉皇大帝诞辰祝寿道场。

3.价值特色三:民居建筑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泰山地区乡土建筑集大成者

腊山村较好的保存了自19 世纪初至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建筑年代跨度大,形式、材质丰富,建造技艺多元,见证了泰山地区乡土建筑的历史变迁,是泰山地区乡土建筑的集大成者。早期建筑以土坏、石块为主,后期出现青砖建筑,近期建筑则主要以水泥砖混建筑为主,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乡土建筑形式材质等的发展变化,组成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泰安地区乡土建筑博物馆。

4.价值特色四:城镇化快速发展时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载体

腊山村有已融入民间生活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腊山道教音乐,本村尚有道教音乐演出乐团。腊山村至今保留着一项传统工艺一一红陶制作,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红陶盆生产基地,村内正大力支持特有传统艺术红陶艺术的抢救性保护。腊山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及传说,如腊山传说、玉露井传说、碧霞元君传说、老虎洞传说、药王传说,水浒阮氏三雄故事等;同时,腊山村传统节日多样,至今仍保留有清明古会。腊山村历史环境要素多样村内有老树、石碾、石磨、石钻辘、石槽、磨盘石、牌坊等。腊山村街巷风貌多样,主要街道相对规整,传统街巷布局灵活、宽窄不一、曲径清幽。腊山村民居院落为典型的北方合院形式,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主房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为厢房。腊山村紧邻腊山、卧牛山,村内有良好的观景视廊。

腊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民间传说、传统节日、街巷院落社会关系、民俗民风、风土人情等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时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载体。

①腊山道教音乐

腊山道教音乐于2008 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山道教音乐初时由道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所创,他把腊山道乐和“十方经韵”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曲谱繁多的道乐体系。其弟子龙门派祥龙观第 10 代住持杨清荣,修建了古乐台,发展了道教音乐,他创作的道教音乐流传至今,本村尚有道教音乐演出乐团。

腊山道教音乐最初主要是在道观传道诵经时演奏,发展到后来,民间婚丧嫁娶也请道教乐队演奏,腊山道教音乐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以吹打乐为主,有小管、大管、磺呐、笙、笛、箫等演奏乐器。清末民初,道士祁合智用锡做成小管,形似去掉铜碗的喷呐,音声清亮,被列为道观音乐的主要乐器。除此以外,腊山道教音乐还有云锣、云鼓、磐、小铜板、铛子等打击乐器。打击乐与吹打乐相配合,构成腊山道教音乐的重要特色。腊山道教曲牌音乐具有委婉悠扬、浑厚深沉的风格特点,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沧海波澜。据记载,腊山道教音乐兴盛时门内门外道徒达到三百多人,拥有曲牌三百六十多种。现存曲牌不到二十种,经过挖掘整理,[临清歌]、[小拜门][打枣]等曲牌已可用于演奏。

②特有传统文化艺术一一红陶艺术

腊山村至今保留着一项传统工艺一一红陶制作,村里的村民采用当地的红土,通过土窑,将红土烧制成各式各样的盆盆罐罐,这些器具可以用来养花、种树、还可以用作盛水、盛粮食的容器等,腊山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红陶盆生产基地。村内正大力支持特有传统艺术红陶艺术的抢救性保护。

③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和风俗类型多样

腊山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及传说,如腊山传说、玉露井传说、碧霞元君传说、老虎洞传说、药王传说,水浒阮氏三雄故事等等;同时,腊山村传统节日多样,至今仍保留有清明古会。

④历史环境要素丰富,传统乡村韵味厚重腊山村历史环境要素主要有村内老树、石碾、石磨、石钻辘、石槽、磨盘石、牌坊等。

二、美食特产

银山全鳞鱼

全鳞鱼是银山镇渔民创制,村里家家会做以鱼为原料的菜肴。此菜突出特点是以整鱼全鳞入馔。过去人们食鱼都把鱼鳞扔掉,这是很可惜的。据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其中钙、磷含量很高。还含有胶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用它制作的鱼鳞胶,味道鲜美,是很好的营养保健食品。
  鱼鳞用于食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名医别录》和《开宝本草》中就有记载:取鲁鱼、鲫鱼之鳞片,温火熬成胶胨,可治妇女崩漏带下,并对紫癜、齿龄出血和鼻衄等病有效;鲥鱼鳞片贴在血痣伤口上,可止血。
  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记忆力,并可控制脑细胞的退化,有一定的防衰老作用。专家发现,鱼鳞中还含有多种不饮饱和脂肪酸,可以在血液中以结合蛋白形式帮助传送及乳化脂肪,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具有防止动脉硬化,预防高血压等多种作用。经常食用鱼鳞胶,还可防止小儿软骨病,增加人体骨骼的钙质和胶质,防止老年性骨折。可以说,鱼鳞是一种美食良药。同时,鱼鳞所含的胶性物质,对人有护肤养颜作用。食全鳞鱼以野生鲤鱼为最好。
  制作过程:
  1、将鱼宰杀扒肋去除五脏,保留全鳞。2、勺内花生油最好,烧至五成热时,放入红椒、葱、姜爆锅,然后放入各种调料稍煸,加入清汤,据鱼大小而定。待汤烧沸出味后,将鱼慢慢放入锅内,用中火炖15—20分钟。3、鱼熟后,将鱼捞出摆放在配以酱油、葱花、姜末、香菜、味精等佐料的盘中,浇以原汤,淋上花椒油即成。
  四、风味特点:肉鳞同食,肉嫩味鲜,食之甘美异常(也可加以上佐料红烧炖熟而食,味道亦佳)。
  全鳞鱼是银山镇特有之名菜。近年,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膳食部引入,作为主打菜和特色菜推出,受到中外游客欢迎。有不少游客专为品尝全鳞鱼而来腊山观光。全鳞鱼名声日隆,甚至有“游湖不品全鳞鱼,山水风光未赏全”之说。

 

三、旅游导览

腊山景区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地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峦景观,风景怡人,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水奇清、景奇幽、石奇美”之称。更兼它坐落在烟波浩森的东平湖畔,山依着水,水映着山,湖光山色,联为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卷。

《东平湖志》记载,腊山“风景奇险,山上怪石突兀,巨岩参差,山势险绝,重峦叠峰,苍松翠柏,横生绝壁,倒挂岩隙,山间松涛滚滚,掩映着殿阁重重叠叠,两条砌石台阶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犹如泰山‘十八盘’的小天梯(云梯)”,故俗称“小岱峰”。腊山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 258.4 m。共有大小山峰 72 座,景点 50 余处,其 中最著名的有“三清宫”、“老虎洞”、“马跑泉”、“泰山行宫”、“玉皇殿”、“瞰湖亭”。山上掩藏在悬崖峭壁间古藤老树下的所有建筑群及摩崖雕刻,如样龙观、玉皇殿、 碧霞祠等,均为道家所筑,保护区内存有多处碑喝石刻,整座山上的景点,几乎 全都蕴涵着道家文化。

 

村内导览:天地胜境坊—山东第一树(黑枸叶)—三清宫—云梯—药王庙—玉皇殿—老虎洞—一线天—八仙台—碧霞元君祠—麒麟送子碑(国宝)—平云桥—忆英亭—龙王口—览泊亭—登百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