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东平县 东平县梁林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信息

村落介绍

(一)村落概况:

梁林村位于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政府驻地西北部,西临东平湖,北与 平阴县接壤,有三个自然村,梁林村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村庄多为 清朝时期,青石结构的房屋,西有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梁氏基群,北有北齐时期的佛教寺庙,东山顶有清朝时期的围墙和农户避难石房建筑群,古树、古井、柯堂、寺庙、碑林。历经唐、宋元明清几朝而建,文物 古遗众多,是历史积淀浓厚、文化与自然景点优美的村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梁林村的真实写照。梁林村地上文物古迹众多,开发建设好梁林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梁林村于 2003 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人们便浮想起梁林父子状元梁灏、梁固,祖孙三丞相梁适、梁子美、梁焘以及简笔画鼻祖梁楷的坟茔就在这块风水宝地。梁林村有“皇林”、“宝泉”、“佳山水”之美誉,文化与自然 并重,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区域内有省级文物保护的梁氏墓群,有建于宋代的东平古

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有建于北齐时期的书堂寺寺庙,加之梁林村林业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景点内的古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部分文物保存尚好,极大的丰富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极高的考古价值;在建筑古风、 宗教文化、优美环境、生态保护、传统教育等诸方面都表现尤为突出。构成了梁林古色古香,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魅力,在华夏文明史上成为一颗璀灿的明珠。

(二)建制沿革

村庄由来。梁林村始成于北宋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公元997年,北宋状元梁颢为官之后,在此建梁氏祖林,部分梁氏后人为守林和维持生活而居住,逐步形成村庄,后称之为梁林村。文物古迹有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梁氏墓群、黄石悬崖、大王山山寨遗址、梁林泉、书堂寺遗址等。

(三)重要历史人物

状元梁颢,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梁颢从小就性格刚强,勤奋好学,十分刻苦。他19岁时,参加了京城会试,获得第一名成为了北宋开国以来的第20名状元。这年梁颢年方二十有二。大约在公元992年,任命为殿中丞继续兼任史馆,而后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太常博士。(1004年)初,梁颢被任命为开封府府尹。梁颢去世39年后,即庆历三年三月(1043),他的儿子梁适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父子双知府”成为为佳话。著作:《合门仪制》十三卷。《合门集例并目录大臣特恩》三十卷,《合门令》四卷,《梁学士集》十五卷,《梁颢文集》十五卷,

状元梁固(公元985-1019),字仲坚,梁灏之长子。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状元。父子双知府,父子双状元,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梁固自幼好学,有大志、尚节操。曾著《汉春秋》,深得其父赞赏器重。任密州)今诸城)监丞。回朝后任著作郎、直史馆,赐红色官服。后又任户部判官、户部勾院。不久,病卒。撰有《汉春秋》 《梁司农集》十卷 《梁固集》十卷,                  

丞相梁适(公元 1000-公元 1070,梁子美祖父),梁子美,梁焘(梁子美族兄)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智慧位极人臣,成为子孙后代传颂的“祖孙三丞相”。其父梁颢、兄长梁固均为大宋状元,世称“父子状元”。梁颢为翰林大学士,梁适以父荫为官。授秘书省正字,为开封工曹。再知昆山县,徙梧州任知州。景祐元年考中进士后,主管淮阳军。宋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当时兖州有铁冶莱芜监,役民开矿冶炼,由于赋役沉重,从事此行业者多破产。梁适到任后,改官营为民营,变劳役制为招募制,官给雇值,官府收税采取“二八抽分”,减轻矿冶工负担,刺激了矿冶工的积极性,冶户发展到千余户,铁产量大增,年产铁 120 多万斤。铁产量的提高促进了铁器业的发展,涌现出远近闻名的铁器制造作坊,莱芜大冶铁家吕氏“募工徒,斩木锻铁,制器利用,视他工尤为精密”,“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农爨户御,其器皆吕氏所做”。由于梁适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使莱芜的钢铁冶炼业达到空前发达时期。修《起居注》、注《梁颢制诰》。

丞相梁子美(公元 1046-公元 1123),字才甫,北宋须昌(今东平州城北门街)人,适孙,是北宋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足十八岁入仕,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五朝,在宦海中畅游六十载,官至尚书左丞,加中书侍郎,是大宋的中流砥柱,肱股重臣。由荫入官,哲宗绍圣初提举梓州路常平。由湖南提举常平除广西提点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一)。徽宗即位,为河北都转运使,召为枢密直学士,拜户部尚书,兼知开封府。大观元年,拜尚书右丞,迁左丞,加中书侍郎。二年,出知郓州,移大名府。政和三年,坐事责居单州,起知青州。六年,再知大名(同上书礼一三之七)。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二八五、《东都事略》卷六六有传。

丞相梁焘(公元103-1100),字况之,郓州须城(今东平)人。官至兵部员外郎直史馆。神宗时,梁焘进士及第,历任明州通判、检详枢密五房文字、宣州知府、提点京西刑狱。后改任左谏议大夫,不久入权礼部尚书。绍圣元年病卒,年64岁。

撰有·《总戍集》十卷,《续羽书》六卷,《荐士录》。

梁楷(公元 1150-公元 1210),南宋东平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宁宗嘉泰间(公元1201-1204)曾为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因厌恶画院规矩的羁绊,后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生活放纵,号称“梁疯子”。师贾师古(贾以学吴道子著称),又远远超过老师。据清代官修的《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厉鹗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有十件左右了,而且大都不在国内了。据著录的梁楷作品的题材,多表现佛道、鬼神、古代的高人逸士,如《右军书扇》、《羲之观鹅》、《黄庭经换鹅》、《渊明像》、《钏馗像》、《寒山拾得》、《参禅图》、《田乐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莲蓬变相》、《太乙三宫兵阵图》等等。

梁氏家族的科考盛事,最为突出的是“父子双状元“,即梁灏、梁固父子。梁灏的祖父因官而定居东平,他的两个哥哥分别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考中进士,这成为梁灏刻苦读书的动力,宋雍熙二年(985),梁灏经廷试和太宗殿试,位居第一,考取状元,时年 23 岁,梁灏长子梁固,自幼志向远大,尚节操,深得梁灏赏识。梁固曾辞去“赐进士”以真才实学求取功名  公元1008 年,参加勤奋词学科考试,位列榜首,得中状元。父子状元,举世罕见。宋金以来,为其修建父子状元坊。牌坊原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清康熙 五十八年(1719 年),兖州太守金一凤,以坊倾圯,奉旨改修石坊。牌坊为青石建筑,坐北朝南,呈中间高两边低单檐的牌楼形式,高 8.5 米,宽 10 米,左右两拱门建筑在高半米,长 3.5 米的石座上,中门宽 3 米,门额上书"父子状元"4 个大字,字如斗大,苍劲有力。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

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楹联为康熙五十八年兖州太守金一凤所题。该坊"文革"初期被毁,1997年重建,恢复了原来的雄姿。在梁林村北有建于宋代的延庆寺。

二、落选址环境格局

(一)村落选址

梁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位于“三山一水”之间,有“皇林、宝泉、佳山水”之美誉。村落坐南朝北,整体形态与周围环境紧密依存,村庄被山体围合,背山面水的格局符合传统选址理念。村落整体布局按照传统方格网布局,同时与梁氏墓群紧密结合,形成共存,村庄布局特色鲜明。梁林村共有 3 个自然村,全村 190 户,754 人。村民住宅多以不规则四合院、三合院布局方式,院落组织较灵活自由。空间方式为一层独院式,正房坐北朝南,配房居两侧,建筑形式朴实稳重,部分建筑细部有精美的石雕透出古朴之感,重视大门的处理。建筑材质以石材为主,多就近利用附近山体的石块、青砖等作为建筑材料,村内风貌保存较好的优秀传统民居共 104 户。梁林村基本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部分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板块铺成,旁边保留了传统民居建筑。

传统街道两侧石屋林立,街区尺度适宜,环形街巷互通,大小门楼紧紧相连,为村落整体风貌增添了古朴气息,是梁林居民千百年长期生产、生活的集中地。梁林整体呈“1”字型格局,把村庄分为传统村落和梁氏墓群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东部以传统民居建筑为主,集中反映清末、民国时代的建筑风格。西部则以梁氏墓群为主,集中体现文物古迹建筑为主,体现了梁姓根源的文化特色。在村东邻深沟处,是建村以来唯一的居民饮用的一口井,深仅三米,水质甘甜,常年不断。在村东大沟,南北长200 米东西宽 30 米,平均深 5 米,容水 3 万余方。

该区域内地层属鲁西南台背斜,山脉属泰山山脉阿山区南麓,露出地层主要以中下寒武纪奥陶系张夏灰岩为主,底部有徐庄组红色页岩分布。整体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山体以东西走向主,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由于受区域性构造及地层陛的制约,地形较为复杂。区域内有山头 4 座,平均海拔高度 400 米。梁林村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湿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降水为650m,其中雨季约占 65%,春季占 13%,秋季占 18%,冬季仅占4%。年平均气温为 12.5℃,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 26℃,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3.3℃,极端最高气温为 39.2℃, 极端最低气温为-17℃。全年无霜期 210 天左右。梁林村境内地下水多为松散堆积物孔隙水与基岩裂隙岩落水,其补给主要是由大气降水直接入渗,其次为黄河与东平湖侧渗补给,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较深,达 120 -180m 左右,水质符合农田灌溉和人畜吃水要求。村庄范围内沟壑总长 19.2 公里,流域的沟整密度为 1.4Km/Km2。梁林村是青石山地,基岩以石灰岩为主,成土母质坚硬,形成的土壤为褐土。阳坡半阳坡多为薄层土,厚度 50cm。PH 值在 7-7.5 之间,呈微碱性、中性反应。

(二)村域环境分析描述

梁林村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北部的梁林小流域区域内,离东平县城西北 18 公里处,梁林小流域南北长 36 公里,东西宽 3.4 公里,总面积约为 12.24 平方公里。小流域流经桓村、宋村、周林、簸箕峪等村庄。梁林村附近地区的土壤为砾砂质土、沙壤土,土层较厚,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境内地下水多为松散堆积物孔隙水与基岩裂隙岩溶水;其补给主要是由大气降水直接入渗,其次为黄河与东平湖侧滲补给,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较深,达 15-30m 左右,水质符合农田灌溉和人畜吃水要求。梁林村所在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一年内四季分明,春季及夏初干燥少雨,夏季雨量集中,气候湿润,秋季天气凉爽,雨量较少,冬季气候干燥,空气寒冷,雨雪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640mm,其中 6-9 月份由于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占年降水量的 70%左右,导致常年春旱秋涝。村内多年平均气温 13.2-13.6°C,最高达 41°C,最低为-15.5°C,多年平均无霜期 200 天左右最大冻土深 0.5m。多年平均蒸发量 1130m,4-7 月份占年蒸发量的60%以上,其中 5、6 月份蒸发量最大,冬季很少,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2552 小时,多年平均风速29m/s,最高达 24m/s.适宜的气候为梁林村的农作物生长和果树的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梁林村地层属鲁西南台背斜,山脉属泰山山脉阿山区南麓,出露地层主要以中下寒武纪奥陶系张夏灰岩为主,底部有徐庄组红色页分布。村内整个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由于受区域性构造及地层陛的制约,地形较为复杂。

三、文物古迹:

(一)黄石悬崖

西面还有东平八景之一“黄石悬崖”等景观。黄石悬崖位于梁林村村西头蚕尾山(又名卧牛山或水牛山,又因山上曾有驻军,并安设有雷达,老百姓习惯地称其为雷达山)的中断幽谷处。悬崖自然形成,似刀削斧砍,直耸入云,危岩千层,有瞬间倾倒之势。其下部岩石因石成,似刀削斧砍,直耸入云,

危岩千层,有瞬间倾倒之势。其下部岩石因石色黄赤,故名“黄石悬崖”,山间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以道观、碑林、石窟为特色,是佛教与道教并存的古建筑群,比如有王母娘娘的,玉皇大帝的,观音菩萨的。其最早的建筑始于宋朝,北为“玉皇殿”,西为“纯阳阁”,东为“罗汉殿”和钟楼,其中“纯阳阁”为道教建筑。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全石结构,建筑风格与与腊山的邱祖阁风格类同,后经历代增修,现在保留下的还有玉皇殿、吕祖阁、碧霞元君祠、总神殿、藏经阁等,藏经阁内神台上的浮雕图案,仍清晰可见。藏经阁用当地条石而建成,窗户是用石板雕刻而成,图案以流行翻转式的花纹为主。门枕也是石制的,房顶的滴水糖、背石等也以民间雕刻为主。建筑设计打上了深深的乡土烙印。现在这些庙宇已经被拆了,有的石像也被摧毁了,所存甚少。悬崖处还存有明清碑刻 20 余方,碑大多是清朝皇帝同治,光绪时期刻的。南北两侧的峭壁间有天然洞穴,称十八罗汉洞、黄土洞、朝阳洞、白菜洞等,内有浮雕造像,观览造像要攀登上 30 米高的悬崖,方可入得洞中,其造像雕刻技法流畅,形体或丰或瘦、面目皆圆润秀丽,给人以温厚、宁静、亲切之感,中间一座呈坐状,体态丰腴,双耳垂肩,其余则大小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活泼,有的面容威严,有的体态雄健,都栩栩如生。 

(二)梁氏墓群

梁林村西有宋代的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氏墓群。该墓群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 997),曾列为七十二皇林之一。东原梁氏始祖天平军节度使判官梁维忠

葬于此,其后代父子状元梁灏、梁固,祖孙丞相梁适、梁子美(《水浒传》中的梁中书原型)、梁焘,大画家简笔画大写意鼻祖梁楷(世界天文界以其名为月球环形山命名),以及他们的后代子孙卒后皆葬于此。茔地南北稍长,呈凤凰形,占地面积 100 余亩,有坟墓 5000 余穴,大小石碑 3000 余座,其中神道碑 6 座,御葬坟 7 座。每座御葬坟均有城垣环绕,并设有城(墓)门,门前立有碑碣,两侧列有翁仲、石人、石虎、石羊,四角筑有炮楼,气势宏伟而壮观。立茔后,族裔人丁兴旺、仕途发达,唐宋元明清诸朝任职显达者甚多,有史书记载者 160 余人。墓群坟穴数目之多,占地面积之大,功成名就者之众居山东省之首。梁氏家族的兴盛,

赢得了世人的赞赏,孔子第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赠对联曰:

父子状元千古芳名垂宇宙

祖孙丞相万代秀气夺山川

横联:五侯遗守(梁氏有过“日封五侯”的荣耀)

兖州太守金一凤为“父子状元”牌坊题联曰: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

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但由于多年失修,又遭十年“文革”动乱,墓群建筑多数被毁。现保存完整的有三处:

一是梁子美神道碑 1 座,碑高 10 米,宽 1.67 米,厚 0.7 米,其形体高大世所罕见。碑文由宋丞相白时中奉敕撰写,宋丞相李邦彦书丹,洋洋 5000 言,因而该碑又称“三丞相碑”,为国内唯一。

二是梁氏墓群祠堂 6 间,内有梁子美为其八叔梁彦深亲撰亲书的两篇挽词,模刻于正堂墙体之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三是散布于墓群内的石碑、石人、石

马、石羊等文物,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保护历史文物,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恢复墓群原貌,东原梁氏家族于1999 年成立了东原梁氏家族协会,东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2001 年以五号文批准成立了“东原梁氏墓群修缮筹备委员会”,东原梁氏家族协会向海内外发起了“承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拯救东原梁氏五朝文物古迹”的倡议书。海内外梁氏家族积极拥护,纷纷捐资,现已恢复父子状元梁灏、梁固,祖孙丞相梁适、梁子美、梁焘以及大画家梁楷等人的重要功名碑 26 座,并重修了二位状元的坟墓。其余部分遗址尚存。

(三)、书堂寺庙

在蚕尾山西侧望山与偏山相连的山峪中,还存有檀寺院遗址,即书堂寺,有龟驮碑和“观世音经碑”各一座,“观世音经碑”是东平目前最早的保存尚好的一块碑,它立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 年),碑高 185 厘米,宽 94 厘米, 厚 27 厘米;碑阳上端并列三龛像,龛均高 35 厘米,宽 23 厘米;中龛内为一倚坐佛及左右各站立菩萨,其左右三龛内为一结珈趺佛和左右各二站立菩萨像。在崖石上有二处“佛”字,不知何年何人所写。山腰处有宋代的梁灏读书的山洞,

因后来他高中状元,故称“状元洞”,有常年不断的山泉从洞中流岀,此泉被称为“状元泉”。偏山山顶有建于唐代的山亭,称“风水亭”。山下 150 米处,有建于明代的佛教“安乐寿塔”,塔建于大明正德八年,共十三层,全高为 9 米,每层一块全石结构,高大雄伟,工艺精湛。 从塔往下 400 米,有葬有僧人的坟茔:称“和尚林”具有佛教考古价值。

(四)古树

梁林村域内共有五种古树,其中位于黄石悬崖景区的有千年青檀树共 220 棵,千年柏树百余棵,千年楸树一棵,千年黄连 12 棵。位于望山的有千年皂角树 3 棵。

(五)父子状元牌坊

父子状元牌坊,是北宋状元梁灏、梁固父子的牌坊,地址在山东省东平县州城镇牌坊街。(原平县城)父子状元,举世罕见。宋金以来,为其修建父子状元坊。牌坊原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兖州太守金一凤,以坊倾圯,奉旨改修石坊牌坊为青石建筑,坐北朝南,呈中间高两边低单檐的牌楼形式,高8.5米,宽10米,左右两拱门建筑在高半米,长3.5米的石座上,中门宽3米,门额上书父子状元”4个大字,字如斗大,苍劲有力。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

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此联是康熙五十八年兖州太守金一凤所题。该坊文革初期被毁,1997年,州城梁氏族人在梁久广主持下募集捐款,嘉祥县制作牌坊的梁氏宗亲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修建了现在的牌坊,恢复了原来的雄姿。

(六).丞相牌坊

牌坊对联: (右)父子狀元千古芳名垂宇宙

(左)祖孫丞相萬年秀氣奪山川

横联:五侯遗宗

祖孫丞相牌坊碑記

梁適(1000—1069)宋代 東平人父為狀元梁顥, 兄為狀元梁固。 適景祐年間進士,歴任知縣知州知府參知政事, 仁宗皇祐年間任宰相。忠君愛民, 政績卓著。 史載公兩在秦(秦州) ,民為立生祠”;曾四次上書辭相, 帝再留之去世時仁宗輟視朝兩日上發哀苑中百寮慰崇政殿門下”。

梁子美(1046—1123) , 梁適之孫文武兼備, 警悟絕人 。歴任河北转運使、戶部尚書兼開封府尹曾三任北京大名府, 宋徽宗大觀年間拜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仕歷四朝逾六十載因安定北方,魏人懷其德 , 為立生祠成大觀之治上褒歎其能”,連擢三級父子狀元祖孫丞相史所罕见, 而同出於梁氏一門, 為世人敬仰。明衍聖公孔闻韶贈聨:父子狀元千古芳名垂宇宙 祖孫丞相萬年秀氣奪山川。今有梁林村梁肇伍長子基榮九歲離鄉,寄籍內蒙赤峰,至今五十八年, 現与妻陳秀英慷慨捐資修建此坊, 以報祖宗盛徳及故鄉養育之恩.亦冀昭示後人奮發。勒石为记

(七).减筆画大写意鼻祖梁楷石像

梁楷,宋代著名畫家。祖籍東平,南渡後居錢塘(今杭州)。寧宗嘉泰年间(1201-1204) 任畫院待詔。擅畫人物, 兼善山水、花鳥。繪

畫技法創细筆“折蘆描” 和减筆大写意, 对後世影响巨大, 被尊为“减筆畫鼻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選世界十大文化名人,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其名為水星環形山命名。存世作品有《潑墨仙人》、《六祖劈竹圖》軸、《李白行吟圖》、《八高僧故事圖》卷、《秋樹雙鴉圖》等。楷性豁達,灑脫率真,不拘禮法,嗜酒自樂,曾將御賜金帶掛壁離職而去,人稱“梁風()子”。

(八)梁氏祠堂

梁氏祠堂在梁氏墓群内的东南部,建于宣和二年(1120)。梁子美晚年此后的五年间,在东平老县城“状元府”建了一座楼堂阁,将多年来皇帝所赐的数百轴御诗书画和为官期间接到的诏书圣旨,全部收藏在其中,徽宗御笔亲自为此阁题匾“耆英”。子美长子严祖时任东平府通判,严祖不仅投身于状元府的建设,并在老祖林建一祠堂。建设祠堂时把子美的挽词石刻也镶嵌在祠堂正堂墙体之中。

祠堂为青石结构的平房,二进式,六间,前三间为享堂,供祭祖来宾休息之室,后三间为祠堂,堂号为“复兴堂”,供族人祭拜先祖。房顶为木制重樑式。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院落面积495平方。

祠堂建成后一直供奉叔鱼公、维忠公、顥公等先祖牌位,成了祭祀先祖的场所,此后也存放置了东原梁氏家族木制的谱板。

梁氏祠堂“复兴堂”

丞相子美挽词石刻

官使中奉八叔挽词二篇

子美泣拜

凛凛风猷爽,愉愉气宇温;三朝丞相子,两世状元孙;

与物归无競,持心任所存;传家宜有后,足以慰英魂。

右一

角相从许比肩,白头会遇更欢然;

天资逸骥行千里,海量长鲸吸百川;

为郡循良称善政,居乡安静享遐年;

送终不得瞻灵旐,泣对东风寄此篇。

右二

政和七年三月三十日北京静胜堂书。

先考中奉举葬有日,大名帅观文兄长寄示挽词、亲撰亲书有以见相善不忘仓恋之意,摸刊于石,以传不朽。

政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子坦谨记。

周举摸刻。

政和七年(1117),丞相梁子美八叔彦深(光禄寺丞)不幸逝世,子美惊悉噩耗,因公务在身,不能回家祭祀,便写两篇挽词以表哀思,子美时年七十二岁。彦深之子子坦为传后世将此挽词模刻于石,此后放入了正在建设的祠堂正堂墙体之中。

挽词高度概括了当时东原梁氏家族的兴盛,具有极高历史和书法价值,是梁氏家族的传家玫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九)、大王山山寨遗址

年代:清末。

位置:位于梁林村东大王山山顶。

清朝时期军阀混战,民众慌慌不安,为躲灾难,抗击来犯之敌,在山顶四周

砌垒了围墙,沿山顶一周三千米左右,并砌垒了石头房屋,目前尚存一百多间。

四、传统建筑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建筑名称 (见注释) 建筑名称 (见注释)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数量认定为历史建筑的数量

梁氏墓群 书堂寺

国家级:省级1 处市级: 1 处

县级: 2 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

查新发现不可移动

文物数量: 4 处 文保单位是否为古 建筑群: ☑是

□否 省 级 政 府 认 定: 1 处 市 级 政 府 认 定:

1 处、 大王山山寨 、古坝 、黄石悬崖 罗汉泉 状元洞

注:建筑名称填写民居、祠堂、庙宇、书院等,以 及乡建筑名称,如徽派民居、XX 故居,吊脚楼、土楼、窑洞等。如传统建构筑物较多,可按表格内容另加附页。全部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 50 (%)。仍在使用传建筑物比例 50(%)。 传统建筑简介 梁氏墓群,该墓群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 997)。位于梁林村西南部。梁氏墓群曾列为七十二皇林之一,1977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林 村也于 2003 年被公布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墓群南北稍长,呈凤凰形,占地 130 亩,原有墓葬 5000 余穴、大小石刻 3000 余处,其中神道碑六座、御葬坟七座。每座御葬坟封土均垒砌石垣,竖立职官谥号墓碑,其前神道上有翁仲、石马、石虎、石羊。根据史书及梁氏族谱等记载,梁氏九世祖叔鱼公墓为始祖茔。五十四世先祖、五代天平军节度使判官梁维忠,其后代“父子状元”梁颢、梁固,“祖孙丞相”梁适、梁子美、梁焘,

画家梁楷,以及他们的子孙卒后皆葬于此。墓区之南设有城门,四角筑有炮楼。原来清砖耸脊绕林墙,飞檐斗拱肃林门,金碧辉煌耀祠堂,碑刻林立家族旺。加之林内松柏参

天,不但彰显出梁氏家族千百年的辉煌兴盛,也使得一些文人志士不远千里前来瞻仰,成为东原一大盛事。梁氏墓群中现在保存有部分古代梁氏官宦墓葬及石刻、碑刻等,其中立于宋代宣和七年的梁子美神道碑,是由当时徽宗皇帝亲自下旨敕立,分别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崇国公白时中、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开国公李邦彦、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开国侯赵野奉旨撰文、书丹、篆额,故此碑又称“三丞相碑”,为国内唯一。该碑保存完好,通高 7.5 米,碑文正书,竖刻 43 行,满行 122 字。字体颇具柳骨颜筋之风,洋洋数千言,可谓文书俱佳。其下部水池形底座,上刻水浪纹以及水兽纹,与泰安岱庙内朝廷所立宣和碑形制相同,足见其规格之高。碑文中详细记述了东原梁氏历史渊源以及当年梁氏家族的官宦兴盛情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梁氏祠堂内还有政和七年梁子美为其八叔梁彦琛撰写的两篇挽词刻石,镶嵌于正堂墙体之中,也具有较高的历史

研究价值。黄石悬崖,始建于宋,历代增修至清末。梁林村西 1000 米。黄石悬崖为东平古八景之一,黄石悬崖以绝壁、石海、奇树、宝泉、道观、碑林、石窟、一线天为特色。绝壁如刀切斧劈,高数十丈,上部呈铁青色,下部呈赭石黄色,远望如绢屏,有雁荡山之风韵,为北方所少见。黄石悬崖位于东平湖东畔的蚕尾山中断幽谷处。因这里黄石如壁,危岩千层,故名黄石悬崖。崖下古树参天,风光优美,加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石窟造像、碑记等点缀其中,是东平县境内历史上有名的风景名胜区,悬崖石刻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石悬崖的右侧有唐代高浮雕造像,高悬于陡壁间的巨大石窟内。佛像一般高 0.8 米,头顶高耸肉髻,两耳垂肩,著通肩式袈裟,均结跏状于莲台之上,面目皆圆润秀丽,给人以温厚、慈祥、宁静、亲切之感;武士像高约 0.9 米,身披盔甲,双手扶膝,体健凝重,生动逼真,给人以威严之感。从石窟向左,是连片的古建筑群。那高大的玉皇阁,保存虽不十分完整,但阁内神台上的浮雕图案,仍清晰可见,那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不已。从玉皇阁再向左,有清乾隆年间修建的石亭。亭子全为石结构,四角石柱支撑,柱为方形,顶起脊,全高 3.5 米,宽 2.4 米,上有题字,为乾隆二十八年创建记事,工艺精湛,保存基本完好。悬崖处还存有明清碑刻 20 余方,大部分记载了建修黄石崖的情况。其中一方为清代东平州地方官员为保护黄石悬崖胜景而发布的禁令,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黄石悬崖不但以文物众多著称,而且优美的自然风光亦令人称道。古迹下有一泉,名曰“罗汉泉”。泉水自罅中流出,水尤甘冽,四季 不涸,使黄石崖林木葱郁。岩石黄色秀润,似刀削斧劈,有瞬间倾倒之势。山巅有两块巨石对峙,陡峭如削,虎岩熊嶂,巧夺天工。一古槐根基盘绕在石缝内,如蛟龙,若巨莽,盘旋欲飞,取名为“飞龙槐”。登上巨岩,攀上古槐,透过裂开的巨缝,可见一线天色,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胜景。黄石崖现存碑记 23 方,多为明、清重修碑记。其中有一碑文对联曰:“半壁黄崖昭万古,一汪清泉仰千秋”,形象地道出了黄石悬崖的美丽风光。书堂寺,北齐皇建元年(公元 560 年)。位于梁林村北 800 米。书堂寺在望山与偏山相连的山峪处。山上现存海檀寺院遗址,有龟驮碑 1 座,有“观世音经碑”1 座,在崖石上有 2 处妙囡大师的“佛”字,有宋代状元梁灏读书的山洞,后称“状元洞”,有常年不断的山泉称“状元泉”;偏山山顶有建于唐代的山亭,称《风水亭》;山下 150 米处,有建于明代的佛教“安乐寿塔”,从塔往下 400 米,有僧人的坟茔:称“和尚林”。经考查,“观世音经碑”是东平目前最早的保存尚好的一块碑,她立于北齐皇建元年(公 元 560 年),碑高 185 厘米,宽 94 厘米,厚 27 厘米;碑阳上端并列三龛像,龛均高 35厘米,宽 23 厘米;中龛内为一倚坐佛,左右各一站立菩萨,其左右三龛内为一结跏趺佛和左右各二站立菩萨像,碑四面均有字体为“观世音经文”,经文竖 34 行,行满 51字。安乐寿塔,建于大明正德八年,共 13 层,全高为 9 米,每层一块全石结构,高大雄伟,工艺精湛。由于社会动荡,梁林村众多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时已毁坏殆尽。梁氏墓群有保护围墙防护,整体风貌并为受到破坏。由于疏于防范,墓群内的文物建筑盗取严重,其中石碑、石人、石马、石羊多座被盗或被毁。黄石悬崖因近些年旅游景区的开放,造成人为对文物古迹的威胁。书堂寺因多年维护不当,疏于维修,文物损毁严重,现已只存遗址。其中安乐寿塔已被盗多年。梁林村古井自从通自来水后就很少引用,多以浇灌用水为主,常年失修,水质已经不符合饮用水要求。古坝建于民国时期,当时比较矮小,1958年又进行了加固,现保持完好。安乐寿塔建于大明正德八年,共十三层,全高为 9 米,每层一块全石结构,现塔主体已被盗,只剩塔座。梁林村域内五种古树保存完好,但缺乏相关部门的认定。

梁林村的传统民居是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基本为民国时期建造的建筑。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屋顶坡度较小,屋顶倾斜有利于雨水的滑落。墙体较厚,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建筑材料多用石木结构、石头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五、梁林村目前村景

梁林村村委会

梁林村党建广场

图片3  梁林村入村牌坊

图片4  梁林村委西侧杏园

梁林村路

梁林村路

梁林村传统石屋片区

梁林村传统石屋

梁林村中华梁氏大宗祠

梁氏墓群林门

梁林村苹果园

民宿庭院

黄石悬崖入山门

黄石悬崖

黄石悬崖石台阶

外地艺术在梁林杏园写生

休闲亭

文化广场宣传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