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肥城市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圣井峪村

村落介绍

村落历史

圣井峪是肥城市安临站镇牛家庄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安临站镇驻地西4.6公里处,凤凰山南麓。村庄东部半山腰处有古井7眼,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又名七星泉,井内常年有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大旱不枯。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圣井,在城南五十里水月寺前,有石井泉四时不涸,遇夏秋常溢流於外,故地名井峪。水月寺今废,仅存其址焉。”水井以北的水月寺和水月庵,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传说为唐朝以来附近村民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胡氏族谱》记载,明朝年间(公元1368-1644年),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1891年(清光绪七年),圣井峪村属肥城县鸾翔乡陆房社;1938年9月,属肥城县第三区抗日区公所;1956年1月属肥城县安临站区;1958年9月,属安临站人民公社牛家庄大队;1985年成为牛家庄村唯一的自然村;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村陆续迁入老村西新址,旧村原貌尚存,保存完好。当地民间有顺口溜说“先有圣井峪,后有牛家庄”。

环境格局

圣井峪位于安临站镇西北部,市乡干道牛孙路北侧,紧邻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教育基地——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全村共有石头房屋200余处,现存完整院落38个,均为青石砌成,房顶用岩石加盖,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其核心保护区有18套明清时代石头建筑,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村子依山而建,顺凤凰山山脉呈东西狭长排列,越往北越高,越往东越高。

沿着村内主路南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设有圣井人家饭店,可容纳60人同时用餐,主要菜品有经典鲁菜、风味小炒等,可接待团队亦可接待散客,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

出饭店继续往向上走为大型会议室——攀登学堂,可同时容纳100人召开会议,整体风格朴素典雅,明亮大方,全年承接党建、团建、研学等活动。

整个“井峪人家”主题民宿共有24套,可容纳住宿60余人。其中以四合院为代表,分为待客厅,音乐博物馆,小会议室以及客房六间。民宿以圣井峪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以淳朴的农家风情为特色,让人流连忘返。村内的路是石头铺的,房前屋后的石台、石凳、石磨、石碾随处可见,各色各样的石头小品满目皆是。在这里能够远离都市喧嚣,享受自然宁静的乡村慢生活。

山里房舍俨然,错落有致。石房石屋,石街石巷,石几石凳,石碾石磨。皆随形就势,取法自然。显得既古朴典雅,又厚实庄重。石头是山里人的骨骼,是山里人的灵魂,是山里人的血脉传承。

山里人家,憨厚善良,勤奋不息。山上沟坎,或植桃李,或栽柿栗,核桃花椒,不一而足。房前屋后,或播粟谷,或种瓜菜,长势旺盛,枝头饱满。

山是有颜色的。春来,则遍山披绿,繁花似锦。绿水绕山,芰荷生艳,光彩耀目。秋至,则满山金黄,树是黄的,叶是黄的,果是黄的,童话般诱人,仙境般神往。

风光古迹

盘龙圣境:村子南面为盘龙山,雄伟耸峙,古木参天;荫天蔽日,葱茏蓊郁。山名的由来,源于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山上洞穴里,盘踞着两条大蛇,一雄一雌,长达丈余。雄者黑底白花,雌者黑底红花。它们秋冬蛰伏于洞中安眠,春夏游弋于林间草木间觅食。有年夏天,久旱不雨,山泉枯竭。它们躲避在洞中避暑纳凉,由于口渴难耐,便离开洞穴,来到山下寻水。它们游走古井旁,将尾巴在合抱之木上缠绕住,分别把粗长的身体探入井中,霎时,甘凉的井水迅速在粗壮的身体里一股一股快速而又剧烈蠕动着。这一幕,正巧被一上山提绳担水的山民撞见。山民被吓得魂飞魄散,面色苍白,拔腿便向山下狂奔逃遁,水桶跌落的像飞沙走石,被山石古木碰撞得震天般轰响。这声响,惊怵了那两条大蛇,只见它们将修长的身子缩将回来,摇了摇头,抖了料身子,甩了甩尾巴,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不紧不慢地消失在密林丛莽中。那个受到惊吓的山民回到家中,卧床不起,见了绳状物便惊叫不止,哀天嚎地。家人四处求医,遍求巫觋,奇方怪剂悉用,神婆巫汉全上,究竟不知哪路凑效,大半年后方才痊愈。从此以后,村南的那座大山,便得名为“盘龙山”。

七星泉:村东山峪半山腰处有古水井7眼,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故名七星泉,俗名“大井”、“二泉”、“三秃小”等。井里长年有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村人常年在此汲水饮用。2002年大旱,山下深水井均已干涸,唯有此处几眼水井水量充沛,本村及邻村群众都到此取水,保障了人畜用水。七星池呈阶梯状分布,与七星泉相对应。自上而下的七星泉、七星池、水塘用水贯通循环,形成独特的山涧水系。

水月寺:据《肥城县乡土志》载:水月寺在城南五十里南凤凰山之阳,有井大旱不涸,故地名井峪。因月亮能映入水中,故名“水月寺”。现已重修,占地1.8亩,为一清幽古朴的二进院落。

音乐博物馆:圣井峪景区使用的阿卡贝拉Acapella音响特点突出:全茂试听,是圆形号角的创始者,采用离子高音,发声透过“电弧”震动,三音路音箱,低音密闭式设计,搭配全套Kondo系统,使此款音响成为音响界佼佼者,为圣井峪热爱音乐的客人,奉上天籁之音。

张华清画室:圣井峪村是著名画家张华清的故乡。张华清,幼名张永和,曾用名张美玲,笔名肖木。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张华清从1950年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开始进大学读书,他的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张华清执教六十载,桃李满天下。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油画教学和行政工作等方面,几十年来,他在油画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活动中,把东方文化的精神和西方油画艺术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长久地实践,从而创造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油画艺术,受到艺术大师刘海粟的称赞。1996年,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亲自为他的个人画集写了前言。

民俗文化

青石干茬缝砌墙发圈技艺:是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圣井峪村房屋均为青石砌成,房屋用岩石盖棚。几百年来,当地老百姓从山上切来石头,一锤一钎的打成石块,一块一块的用它们砌墙发圈,不用一点凝固剂,墙面垒砌的是那样整齐,圈发的是那样的好。据说,这门技艺来源于鲁班的夫人,起初山里人砌墙怎么也砌不高,一高了就歪斜,容易倒塌,这可愁坏了人们。鲁班的夫人看到后说:“你们用平日里纳鞋底的鞋底往下一坠,然后沿着往上垒,不就不倒了吗?”于是石匠们发现了千斤坠,用这东西当标线,石墙垒的再高也没有倒塌过。外墙砌好后,砌里子也是一门手艺,于是石渣碎料也派上了用场。外面师傅拉大墙,里面师傅包里子,同时进行,这样一面整齐的石墙也就砌好了。这样的墙壁透着一种神韵,凸显一种质朴,渲染出一种文化,呈现出一种底蕴,这正是:石屋岩岩翠倚空,疏松稷稷洒清风,夕阳满径看山好,何福修来似画中。

纳鞋垫:“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的稳走的正踏踏实实闯天下……”鞋垫,虽不起眼,却饱含深情。这里的村民们在这小小的鞋垫上做足大文章,让纳鞋垫这种“炕头手工艺”开出“勤劳致富花”。据记载,1940年4月,泰西军分区在圣井峪一带筹建被服厂,将原先为部队承做衣服鞋帽的缝纫组合并,成立了泰西被服厂,有机器7台,工人30余人。革命战争年代,圣井峪的百姓缝军衣、做军鞋,用一针一线谱写了拥军支前的壮丽赞歌。1941年7月泰肥山区事变后,被服厂屡遭破坏,不久于长清解散。但这里纳鞋底的技艺一直得到了传承。打衬子、画鞋样、绣花,细密的针脚、有序的走线,每一道流程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匠心工艺;鸳鸯双栖、富贵牡丹、喜鹊登梅,“好运连连”、“四季平安”等字样,每一幅图案都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寓意。

节庆活动:每年元宵节,开展圣井峪“正月十五闹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景区围绕“春节”活动,突出“元宵节”主题,开展民俗艺术表演,编笼、笤帚、年画板画、制作元宵为主的手工技艺展示文化活动,让游客在体味新年趣味的同时,感受圣井峪旅游中富含的民俗文化魅力与精髓。

“三八妇女节”“赏花踏青,放飞青春”,活动期间,所有女士可享受折扣或免费参观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到景区踏春留影,以拉开春季景区旅游序幕。

3月12日植树节“约在春天,共享绿色景区”。以花海为依托,开辟专门绿化空白区域向游客开放,让游客在游览休闲的同时参与植树,寄托希望,感受亲手赋予春天和生命的过程。

5月1日-5月5日,开展“圣井峪花海”展览会。

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各类采风、写生、书画活动。

从每年的腊月二十八——正月十六,举办“民俗欢乐过大年”。其他,每到节点(如清明、“五一”、端午、“十一”等),根据不同时节,推出不同的旅游活动。

美食特产

地瓜:《本草纲目》中记载,地瓜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中华本草》说其:“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圣井峪自然环境优越,尤其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是有名的“富硒福地”, 地瓜表皮非常薄,用手轻轻一搓,就会把皮搓掉,煮熟的地瓜无筋无丝,兼顾了粉、糯、沙、面的口感,吃起来也不会噎人。其丰富口感,地瓜味如板栗,犹如长在地里的糖炒栗子,吃起来粉糯绵密,细腻沙甜,香气淡雅,沁人心脾;而且甜度适中,常吃不腻,尤其深受小孩和老人的喜爱。

小米:小米是含有硒元素的一种高级小米,小米养胃健脾适合脾胃虚弱不好消化的人群食用,特别容易消化营养价值均衡老幼孕妇都适合的一款养生食材.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富硒小米含有高蛋白质和硒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富硒小米是北方人坐月子的必备小米,也是孕妇和儿童以及老弱病人的佳品。富硒小米是从富硒土壤里长出来的贵族小米,能够抗氧化衰老,减少抑郁和疲劳延缓衰老提高视力和生活质量。同时能提高免疫力。

花椒:圣井峪一带多山,种植花椒历史悠久。这里的花椒果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辣九州。特别是大红袍花椒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出皮率高、椒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等特点。椒皮中各类挥发性芳香物质含量高达 9% ,不仅是提炼制作高级食用香精的优质原料,而且是上等的食用调味品;花椒种子含油量达 30% ,榨取的花椒油既可作工业用油,也可食用;花椒皮和种子均可入药,具有开胃、健脾、增强体质的功能。

核桃:核桃一直是当地人重要的经济林作物。圣井峪所产的核桃,果型椭圆,表面光滑,个头较大,皮薄肉厚,出仁率在40%以上。核桃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每百克含蛋白质15~20克,脂肪较多,碳水化合物10克;并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对人体有益,可强健大脑。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坚果类食品之一。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

蟠桃:近年来,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牛家庄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圣井峪西南种植了100亩优质蟠桃。所结果实个大饱满,味甜多汁,鲜果气香,每100g鲜果含Vc为150~400m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3%,还含有糖、钙、铁、磷以及多种氨基酸。

旅游导览

圣井峪旅游度假村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泰安书画艺术研究院圣井峪写生基地、肥城市摄影家协会圣井峪摄影创作基地、肥城市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种类分布广泛,形成相对完整的资源体系。在各类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被赋予了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形成当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特色旅游资源。景区以井峪村古村落为基础,进行了古村落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古村落风情体验区、田园农耕文化区、山地康体娱乐区,总占地面积749亩,着力打造以民宿、餐饮、农耕体验、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春天耕种体验、夏天休闲垂钓、秋天采摘体验、全年感受古村风韵的观光休闲农业链条。

2016年由四方集团投资,对圣井峪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及旅游开发,成立泰安圣井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石头,修缮加固原始房屋、增设完善配套设施并进行建筑节能改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延续原有的建筑肌理,传承、弘扬地方建筑传统风貌特色。同时,为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完善居住功能并进行房屋内部精装改造,让游客在体验传统石屋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居住享受。总投资2.2亿元,规划面积960亩,将度假村与村民生活生产空间作合理布局。目前村中现存完整院落38个,房间119间,已修复石头房屋24套,新建四合院一处,建成休闲厅2处、景观台1处、停车场2处、放生池1处、公共卫生间2处,餐厅2处,设置游客接待中心和办公场所,修建上山道路500米,栽植黄栌、红枫、玉兰等苗木3万余株,完成了水系建设工程及巷道石板路铺设,建成训练场、游乐场、打靶场和素质拓展区,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