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肥城市 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孙伯镇岈山村

村落介绍


一、村落历史

(一)建村历史

村庄历史:

岈山村坐落于泰山西麓,汶河之阳,孙伯镇北部,属于典型的鲁中西部山村。境内多山,岈山、大顶山(舍姑顶)耸立在东、北两个方向,西、南也是连贯的小丘陵,海拔略低,形成了一个东北高、西南低、四面环山的小盆地,村庄即坐落于盆地的中心。自然风貌属于典型的山村特点,山峦、沟壑、梯田、村落和谐共存的地貌。

全村以村内饮水池塘为中心展开,大体成东西长、南北窄的纺锤形格局。村内主路三条,东西走向,在东西村口合为一条,原有寨门把守,现仍存有遗迹;南北则以小巷互通,短且窄,基本不留出入口。民居依托地势而建,呈现自东往西递次下降的态势。呈现“东高西低、长街短巷、依山傍水”之布局。

村内传统建筑众多,由庙宇两处(关帝庙、三圣堂)、清代药铺1处(德泰昌)、旧时地主宅院1处(李家大院),以及众多的传统乡土四合院。保存状况良好,多采用博物馆展示、文化旅游、生活居住等多种方式进行修旧如旧式的维护,并且都在使用,在村内发挥相应的活态职能,呈现传承。

建筑形制多为北方传统四合院样式,材料上发挥本地优势,就地取材选用石灰石或者花岗岩为主体。墙体厚达半米,用方石垒砌而成,凿平四角,随型而作,不采用任何凝固材料;内墙涂抹麦秸和黄土的混合物藏风弥漏,中间掺杂杂石,做到坚固美观,冬暖夏凉,舒适宜居。同时在建筑局部多采用石刻装饰,在门窗、台阶、门枕、屋檐、山墙等处雕刻花卉、祥鹿、文字等。

建筑整体布局追求和谐美观,讲究风水禁忌。大门必开于东南角,迎门建一影壁,多内嵌镌刻福寿吉祥字眼的石刻装饰,俗称“迎门墙”。院内建有正房、偏房、南屋,厨房建于东厢房,位于影壁后,内供奉灶君,号“灶王爷”。茅厕、猪圈建于西南角,远离居所,干净卫生。长辈居于正房,俗称“堂屋”,堂屋正中悬挂家族世系图,列明列祖列组名讳,只在除夕时分展开,平时密不见人;晚辈居于偏房,长子居左,次子居右,突出传统“左为上”的理念。整体建筑布局处处体现传统的尊卑有序,敦亲睦族的儒家文化内涵。



建制沿革:

据《张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时期,张氏为躲避战乱来此建村,遂有人烟。此后靳(后改姓张)、李、朱、王、陈、谢、夏、周等姓也来此居住,开垦田地,生齿日繁。因村东岈山主峰为附近一带最高山峰,遂取名“岈山村”。

岈山村元末明初建村,元代隶属东平路泰安州,明代归济南府泰安州管辖,清代归山东布政使司泰安府泰安县西南乡管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划归肥城县

据《张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时期,张氏为躲避战乱来此建村,遂有人烟。此后靳(后改姓张)、李、朱、王、陈、谢、夏、周等姓也来此居住,开垦田地,生齿日繁。因村东岈山主峰为附近一带最高山峰,遂取名“岈山村”。一直在岈山主峰西侧盆地,未有迁移。


(二)主要历史人物

115师代师长陈光,1939年春天,155师东进支队在岈山修整,代师长陈光、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曾在岈山村李现珠家居住40余天,指导了岈山村党组织的建设、群众运动的开展。

清代名医张浩,张浩(1741--1815)字孟养,创建德泰昌药铺医术精湛,方药奇效,凡赤贫者治病抓药常免其诊费。在附近一带,素以仁义著称,目前仍有药罐、药臼、药碾、账册存世。记载于《靳张氏族谱》。

重要历史事件

陆房突围战之岈山阻击战,岈山是抗日战争陆房突围战中的主战场,115师东进支队686团利用岈山制高点阻击日军,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岈山村村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组织民兵参战,1939年5月11日晚掩护115师机关、陈光、肖华等首长自岈山小路向西突围至东平县无盐村。三天后本村村民李现景、李现才两人冒险将马匹护送至东平无盐村部队驻地,载于《中共肥城地方史》、《泰西地下情报站解密》(郭长灿回忆录)。


二、环境格局

村落选址

岈山村坐落于泰山西麓,汶河之阳,孙伯镇北部,属于典型的鲁中西部山村。行政管理在建国前隶属于泰安县西南乡,建国后划归肥城县第八区,现为孙伯镇管辖。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受山区盆地影响,又具有春秋短、夏冬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6℃,最冷在1月份, 平均气温一2.7°C;最热在7月份,平均气温26.5°C。

境内多山,岈山、大顶山(舍姑顶)耸立在东、北两个方向,西、南也是连贯的小丘陵,海拔略低,形成了一个东北高、西南低、四面环山的小盆地,村庄即坐落于盆地的中心。山峦之间以或长或短的山峪相分隔,其内雨水常年冲刷,加之后天人工改造,依地势开辟出了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梯田,形成了山峦、沟壑、梯田、村落和谐共存的地貌。


村落格局

全村地处鲁西台背斜北部,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

境内历年降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年际变化较大。雨季一般起于7月上旬,止于9月上旬,为期2个月左右。山表雨水自然径流,常年顺山势冲泄而下,形成了6条东西走向的泄洪道。山水沿沟壑下行,向西流入东平汇河,最终经大清河进东平湖。

境内土壤为褐土土类,成中性至微碱性,地力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苹果、核桃、柿子等作物,一般一年两熟。植被以杨树、槐树、松柏、花椒、枣树等为主,经历代岈山人民的辛勤绿化,整个村落以“山顶松柏戴帽、半山核桃缠腰、堰边柿子花椒”为著称。动物主要有鹰、野兔、山鸡、獾、貔子、狸子、蝎子等,尤以岈山蝎子尾长节大而著称。灾害主要是旱灾,多发生在春秋两季。

村落总面积10574亩,其中村庄349亩,耕地2725亩,山林7500亩,素有“一水六山三份田”之说。村庄坐落于山区盆地中心,东西长621米,南北374米,民居依地势而建,顺村中池塘依次向四周展开,多以姓氏集中居住,东西三条主街贯穿全村,小巷沟通南北,呈现“东高西低、长街短巷、依山傍水”之布局。




三、风光古迹

风景名胜

岈山最高峰风景秀丽

夏日村庄景色

岈山村民俗博物馆

村庄民居大都为特色的石头房屋

主席台

关帝庙

庙内供奉关公神像,为传统关公仁、义、忠心信仰


三圣堂


抗战时期的地道




李氏大院

为传统北方山村四合院样式,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历史环境要素

古树

古槐树现已存活近200年


古井

村内的古井现还在使用


四、民俗文化

非遗项目

岈山豆腐丝

岈山豆腐丝是利用地下150米水源,上乘的大豆原料加上特有的工艺制作而成。已有几百年历史,岈山豆腐丝薄而劲道,味道纯正独特,远近闻名。岈山豆腐丝采用优质大豆,经过筛选、浸泡、磨浆、去渣、煮沸、凝固、压片、切丝8道工序,制成风味独特的豆腐丝,是老幼皆宜的佳品。有“素食之首”之美誉。

东乡调

要自张氏迁居此地建村以来,因此地多山少地没有水,每逢旱季必定出门乞讨。为讨得食物,就随口行讨而唱戏文。演唱时大都是一人说唱,打竹板作配乐,内容主要是讲述家乡、吉祥口彩、拜求施舍。因岈山自古封闭,只有一条小道通西南东平州。故灾民多去西南方向乞讨,自称是“东乡来的”,久而久之就被冠以:“东乡调”。至今仍在本村内传承,主要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三泰山老奶奶生日、四月八庙会等公共集会会或者节庆上表演娱乐所用,与本村群众生活、娱乐关系密切。主要在本村张氏家族内传承,代表传承人为:张维兑。代表曲目有:《岈山十二宝》、《花木兰》等。

“义士胡四比”传说

“义士胡四比”传说:胡四比、生于晚明时期,东平州人,父母早亡,由姑姑抚养。及壮、勇武有力,颇凶悍,从军。明亡后流落到岈占山为寇,招兵买马意图反清复明。后清兵来犯,力战不支,伤重,退至山顶。唯恐被俘后受辱,其姑乞求胡四比在山顶了结其性命。胡不从,带姑突围至山峪,敌众我寡面临被俘。无奈忍痛将姑刺死在山峪,后自尽。

这个传说在岈山村口口流传了300多年,留下了养姑洞、舍姑顶、杀姑峪的地名,留下了义士保家卫国的精神,也写进了村志,以文字的形式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虎头鞋

虎头鞋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

在古村落岈山村,农家妇女还在坚持着做虎头鞋,这都是从祖奶奶辈传下来的,至今已经一百多年的时间了。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幼童一岁左右时,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张。

代表传承人:孙莲玉。

五、美食特产

岈山茶


岈山小米



玡山柿子


岈山竹编



六、旅游导览

入村路线:岈山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孙伯镇,距泰安市50公里。地处肥城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65139°与北纬35.9944°。乘车路线为

;①泰安火车站-泰安汽车站-岈山村(行车时间1小时10分钟)

②泰安火车站-肥城汽车站-K18公交车(行车时间1小时30分钟)

进入岈山村南部:





村内导览:


岈山村作为红色旅游胜地,加强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南外环路都铺成了柏油路。南外环新安装太阳板路灯24盏,村内设置了公路站牌,健身广场、文化广场,村内四条路都铺成了柏油路和水泥路,已建成了路平街净,院净花香的新农村。

村内游览路线:

村东乡道——村委——民俗馆——主席台——正西街——南北向石板路——村西口——村西乡道。